日博365娱乐场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首 页
人大概览 代表大会会议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重要发布 立法工作 监督广角 选举任免 代表工作 自身建设 市县人大
代表履职服务平台 网上代表联络站 电子邮箱 专题集锦 人大视听 意见征集 备案文件公开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意见征集 > 立法草案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已结束)
发布时间:2016-05-27 14:54:00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现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和地方立法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浙江人大门户网站(http://www.axyqch.com)和地方立法网(http://www.locallaw.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送至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规处(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仁谐路1号;邮编:310025;传真:0571-87057965;E-mail:cfb@zjrd.gov.cn)。意见征集截止日期:2016年6月20日。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含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以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建设工程安全、油气管道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未规定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的安全生产规划,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制,保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构及其相关机制,协调、解决相关部门职责分工、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等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依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予以监督检查,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指标。

  第六条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本条例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本级其他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并对其职责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港航)、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渔业、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旅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负责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上述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社保、商务、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本条例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指导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通信管理、邮政管理、民航安全监管等国家有关部门派驻浙江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关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其他分管负责人在履行分管行业工作职责的同时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防范事故的能力。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从业单位应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性宣传,强化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

  第十条 有关协会组织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指导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咨询、管理等服务,强化行业自律,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有关协会组织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制定、修改安全生产地方标准的建议。鼓励安全生产标准起草单位邀请有关协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修改。

  第二章 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得使用国家和省公布的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职责;

  (二)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督办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四)定期组织或者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五)每年向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

  第十三条 下列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

  (二)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且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

  (三)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前款规定以外的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严于本条例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直接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专业化,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职责;

  (二)参与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的安全风险评估和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

  (三)督促落实本单位危险作业、可燃爆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措施;

  (四)对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五)及时将履职情况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自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予以考核。法律、行政法规对考核时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招用符合本单位安全技能要求的被派遣劳动者,并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教育、培训、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记录由从业人员本人核对并签名。

  第十八条 从业人员除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对作业岗位(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及时按照本单位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处置。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对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海上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安全生产费用计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成本,专门用于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予以消除并如实记录和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装备物资的落实、负责整改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采取下列措施:

  (一)制定并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并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三)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控并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定期对安全设备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验、检测以及维护保养;

  (四)定期对有关场所进行风险辨识和安全评估;

  (五)在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载明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数量、危险危害特性、应急措施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以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所在地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的重大危险源经安全评价或者安全评估不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报原备案部门核销。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规定,选择具备相应法定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确保项目质量。

  第二十三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

  (二)安全设施设计报经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审查;

  (三)施工单位按照经审查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施工;

  (四)安全设施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其安全条件应当报经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审查。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场所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安全距离。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有限空间作业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或者临近高压输电线路、输油(气)管线、通信管(道)线(路)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并落实下列措施:

  (一)作业前,完成作业现场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分析、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以及相关内部审批手续;

  (二)确认作业人员具备上岗资质或者技能,身体状况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三)告知作业人员危险危害因素、安全作业要求和应急措施;

  (四)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采取应急措施,停止作业并撤出作业人员;

  (五)执行国家和省其他有关危险作业的规定和本单位的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涉及可燃爆的粉尘、气体或者其他物态的爆炸性危险作业场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作业场所的建筑物、构筑物、电气设备、通风除尘和防静电、防爆设施符合国家相关防燃爆标准要求,并落实下列措施:

  (一)严格执行爆炸性危险作业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二)定期对电气设备、通风除尘和防静电、防爆设施进行检验、检测以及维护保养;

  (三)严格控制作业现场爆炸性危险物质存放数量;

  (四)定期清理爆炸性粉尘;

  (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对其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培训。

  第二十六条 使用机械冲压设备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标准要求,安装和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并定期维护保养。国家对机械冲压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装置的检验、检测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从业人员发现所操作的机械冲压设备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可以停止作业并报告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禁止以现金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

  生产经营单位在购置劳动防护用品时,应当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并归档保存。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构成工伤的人身损害由第三人侵权造成,从业人员获得侵权损害赔偿不影响其依法享有工伤保险,但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扣除第三人支付的有关费用。

  第二十九条 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海上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鼓励人员密集场所的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公众责任保险;鼓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可能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书面告知承包方、承租方有关项目、场所、设备的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要求,并与其书面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对承包方、承租方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有要求的,应当进行查验。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级分类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实施。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检查计划并实施。

  第三十二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下列生产经营单位和场所进行重点检查:

  (一)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油气管道、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渔业船舶、海上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

  (二)人员密集场所;

  (三)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的生产经营场所;

  (四)有安全生产不良记录以及被举报、投诉的生产经营单位。

  第三十三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可以实行联合检查;分别进行检查的,应当互通情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及时移送相应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由接受移送的部门依法处理。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随机抽查制度,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监管领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形成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其所在部门或者检查组织部门报告。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涉及被检查单位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的,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密。

  第三十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应设施、设备。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应设施、设备的,验收报告需经其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相应设施、设备。 

  第三十六条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全省重大危险源信息监管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三级监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重大危险源监管信息和其他科学数据,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三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所行使的职权,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依法对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检查中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督促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作出行政处罚。

  (三)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的,责令排除;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改正的,及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四)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三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及时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个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举报制度,受理并处理举报事项。

  第四十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与居民区(楼)、学校、医院、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之间的安全距离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强化规划管控,将危险性较大领域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管理作为相关规划审查(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危险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行业安全发展布局,并在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单位比较集中的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定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和安全评估,优化行业布局,落实风险应对措施,降低公共安全风险。

  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城乡规划修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需要调整危险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改调整。

  第四十二条 在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从事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和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以及与使用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配套的储存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和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其他涉及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由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和安全条件审查。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港区内的危险货物作业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重点巡查危险货物装卸和储存区域,并根据危险货物仓储经营特点对危险货物仓储经营单位的分类堆放、物品查验、安全设施、风险防控、隐患治理等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港区内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不含仓储经营),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以及与其配套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部分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港区内的危险物品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海事、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机构)建立集装箱堆场危险货物联合查验机制。发现危险货物瞒报、谎报或者危险货物包装不符合标准的,由有关部门(机构)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指导、规范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依法开展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咨询、培训、管理等安全生产服务活动。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规定独立、客观、公正开展工作,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第四十六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出具与事实情况不符或者存在重大疏漏的报告、证明等材料;

  (二)出具虚假的报告、证明等材料;

  (三)泄露委托人的技术秘密或者业务秘密;

  (四)擅自更改、简化相关程序或者内容;

  (五)从业人员不到现场开展安全评价活动。

  第四十七条 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指导、督促安全评价机构履行评价报告和相关信息公开职责。

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完善公开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公开相关信息。

  第四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信用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并按 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工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协同监管、联合惩戒。

  第四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可以依托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建立应急救援基地或者专业应急救援组织,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相应补助。

  第五十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除依法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生产经营单位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应急救援组织提供救援服务。

  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定期组织演练。

  第五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瞒报、谎报或者迟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拍照或者绘制现场简图并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和物证。

  第五十三条 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报告本级人民政府、通知有关部门。

  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启动相关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事故抢救。事故发生地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根据事故情况,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关责任人员逃逸或者转移、隐匿财产。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落实情况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以及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处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第五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资格。

  第五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六十一条 承担安全评价的机构有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行为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第六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有《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

  (二)未依法制止或者处理已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三)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未按照规定组织救援;

  (四)阻挠、干涉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或者责任追究;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决定;有关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事业单位实施行政处罚。省级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可以委托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由其实施的行政处罚,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除外。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国家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含义:

  主要负责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参与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和实际负有本单位生产经营最高管理权限的人员。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是指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生产经营单位;使用量由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最低年设计使用量和实际使用量的较大值确定。

  港口危险货物作业,是指在港区内进行装卸、过驳、储存、包装危险货物或者对危险货物集装箱进行装拆箱等作业活动。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6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浙江省安监局局长 华宣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就《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我省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我省第一部安全生产综合性地方法规,施行近十年来,对于建立健全我省安全生产法制体系,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理念、发展形势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条例重新制定的必要性日渐凸显。

  (一)重新制定条例是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需要。我省条例出台后,国家新制定、新修订了多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其于2002年出台后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进行了修改。2014年修改后重新公布的安全生产法,由97条变成114条,增加了17条,修订了59款,总体修订调整幅度达78%;在内容上,增加了14项法律规定,完善了14项法律制度,创新强化了12项法律规定。安全生产法修改幅度大,新增内容多,我省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修改,细化、具体化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二)重新制定条例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转发省安监局关于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治、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和举措。将相关行之有效的决策、举措转化为法规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构筑我省安全生产新治理体系、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坚实的安全法制保障。

  (三)重新制定条例是我省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政府职能和部门监管方式已经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不断深化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安全生产执法重心下移、综合执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都有较大转变,监管手段也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另一方面,安全生产面临新挑战。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一批石油化工、城市轨道、高铁、输油气管道、工业园区等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项目大型化、设备设施复杂化、城市人口密集化等诱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因素和风险不断增多,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我省安全生产实际形势和变化趋势修订条例,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关法律制度,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条例的起草过程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是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中的一类立法项目,由省安监局负责起草。送审稿于2015年10月报省政府后,省法制办按照地方立法程序,发函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各市人民政府以及立法工作基层联系点人民政府的书面意见;省法制办会同省安监局赴宁波、台州、永康等地作了立法调研,根据立法项目特点在宁波重点听取了企业的意见;召开了立法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并通过省法制办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省法制办会同省安监局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论证,对送审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现在的条例草案。2016年4月1日,省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草案,并决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说明

  条例草案遵循新修订的立法法、省地方立法条例对地方立法的新要求,确定了基本修订思路:一是遵循安全生产法的体例结构,但内容上一般不重复上位法已有的规定;二是提炼本省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成果以及相关事故教训,并吸纳到地方立法中将之制度化;三是按照“立法解决问题”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对安全生产法比较原则的规定予以细化,增强其操作性、实效性;四是按照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适应的要求,将最新的改革精神和有关要求融入制度措施中。条例草案共6章68条,分别对职责分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一)关于适用范围。条例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包括省、部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鉴于特色小镇在行政区划上大多与建制镇或者开发区(园区)重合,为避免概念的重合与混淆,在具体表述中未特别点明特色小镇。根据立法法有关“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规定,明确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等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优先适用其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但是本条例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规定。(第二条)

  (二)关于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安全生产法确定了安监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专项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为此,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以及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三定方案”以及《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的规定执行。另外,对海关等国家有关部门派驻浙江机构,草案要求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第五—八条)

  (三)关于港区内危险物品的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参考有关部委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中责任的认定,对港区内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作了划分,即港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港区内危险货物作业(指装卸、过驳、储存、包装危险物品或者对危险物品集装箱进行装拆箱等作业活动)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监部门对港区内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不包括仓储经营),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以及与其配套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部分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港区内的危险物品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港区内涉及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和安全条件审查由有关部门按照上述职责划分承担。考虑到目前港口管理体制和危险物品安全监管体制皆有待进一步理顺,天津港事故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条例草案特别在附则中设计了衔接性条款,为今后的管理体制调整留下接口。另外,为对港区内危险货物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条例草案设计了由港口管理部门牵头的港口危险货物联合查验机制。(第四十二—四十四条,第六十六条)

  (四)关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条例草案围绕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作了具体要求:一是在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细化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要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投入以及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职责等规定。(第十一—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七—十九条)二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并针对重大事故隐患提出了治理方案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人督办、特殊情况处理、整改情况验收审查等要求。(第二十条、第三十五条)三是参考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践探索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和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应当执行的具体措施。(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四是总结分析近期全国范围内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补充了可燃爆作业场所安全管理、机械冲压设备安全防护方面的规定。(第二十五—二十六条)

  (五)关于安全生产共治机制。条例草案沿袭了安全生产法确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并在强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从发挥市场引导作用,构建安全生产共治机制角度规定了鼓励安全生产标准起草单位邀请有关协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或者修改、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规范安全生产服务机构行为、完善安全评价机构信息公开等制度。(第九—十条、第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五—四十八条)此外,条例草案总结我省创新购买公共服务形式的实践经验,规定“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可以依托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建立应急救援基地或者专业应急救援组织,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相应补助”。该制度通过合理整合既有资源,有利于满足提高特殊行业、领域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的需求,节约公共应急救援建设成本,鼓励、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共治。(第四十九条)

  (六)关于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条例草案结合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在提出总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要求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年度检查计划、重点检查对象、监督检查形式以及监督检查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为满足基层工作开展实际需要,条例草案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赋予了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一定的监督检查职权,明确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有关协助义务。(第三十一—三十四条、第三十七—三十八条)

  (七)关于安全距离控制与加强规划管控。安全距离控制方面,安全生产法对危险物品相关场所与员工宿舍之间的安全距离作了规定,条例草案增加了其与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距离要求。规划方面,条例草案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强化规划管控,将危险性较大领域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管理作为相关规划审查(核)的重要内容。(第四十条)

  (八)关于危险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近年来,多起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天津港“8?12”事故,使得危险物品行业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安全生产法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规划的编制提出了要求,但是安全生产规划比较宏观,为此,条例草案增加了危险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方面的规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危险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调整,在重点区域定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和安全评估,落实相关风险应对措施,以优化危险物品行业布局,降低公共安全风险。(第四十一条)

  (九)关于法律责任。对条例草案规定的违法行为,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条例草案作了指引性规定;没有规定且有必要设置法律责任的,条例草案作了专门规定。(第五十七—六十四条)

以上说明和《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关闭窗口]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办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杭州飞利信至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00002号